635 2022.04.29
本期電子報 » 專題報導

【政大商業評論】要傳遞給使用者什麼樣的價值,才是共享經濟能夠成功的關鍵?

期刊編號:Spring 2022

作者:林怡伶

更多文章請見政大商業評論網站:http://nccubr.nccu.edu.tw/article.php?aid=179&mid=43

在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今,共享經濟(Sharing Economy)除了成為許多創新商業模式的重要媒材,也逐漸成為當今商業模式中的重要基礎。對於使用者來說,共享經濟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,便是連結雙方的共享平台,而Uber、Airbnb這樣子的公司,便提供了成功撮合供需雙方的實務案例。

但是,對於大多數人而言,創建出一個能夠真正蓬勃發展的共享模式,卻仍然是個非常困難的挑戰,即使共享經濟已經有了大量成功的例子,多數的相關案例最終仍可能會以失敗作結。因此,政大資管系林怡伶老師的研究團隊在本研究當中,便藉由建構實證性模型,來進一步地剖析使用者與共享經濟之間的感知關係,並進而找出有哪些因素,可能會是決定共享平台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。

「像是Uber、Airbnb、Foodpanda,都是共享經濟的指標性案例,但在這些大型企業之外,共享經濟其實也有很多失敗的例子。」林怡伶老師以中國大陸共享單車的泡沫化結局,還有美國WeWork共享平台深陷虧損的案例說明,雖然共享經濟是當今商業與創新的主流模式,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相關的商業發想,最後都能以喜劇收場。「所以我們便想了解,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,企業應該要以什麼樣子的方式提供服務,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才會成功。」林怡伶老師解釋,其實在使用共享平台的過程中,有很多關鍵的因素,都會影響到使用者是否會繼續使用共享經濟平台:「企業需要非常注意,它在共享平台上所提供的產品、服務,是否擁有使用者所期待的價值,因為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所感知到的價值,便會進一步地影響他們使用共享經濟服務的意願。」

而在使用者眼中,產品、服務所提供的價值,其實不會僅僅被價格、成本高低這類純粹經濟導向的想法所侷限,所以共享平台除了要降低使用者的使用成本,也必須讓使用者感知到,他能夠因為你的產品、服務而受益。此外,由於「使用平台時的不確定性」,還有「服務的特殊性」等因素,都會影響使用者繼續使用平台、服務的意願,因此,林怡伶老師也在本研究中,將使用者感知到的價值做為主軸,並以交易成本理論(Transaction Cost Theory)做為輔助,進一步地探討使用者在多重不同的構面中,會如何衡量服務所提供的價值與風險。

「這次和過往研究的差異,就是我們不是只針對大型、成功的共享經濟平台進行個案分析,而是進一步地將理論模型與實證研究結合,藉此突破過往研究的架構。」林怡伶老師提到,過去的相關研究,大多都是以『技術接受模型』(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,簡稱TAM)的應用做為標準,並進而利用這樣子的模型,分析新型態的服務、資訊技術會如何被使用者接受,而本次研究則藉由突破TAM的框架,為使用者行為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。

而林怡伶老師也進一步說明,為何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,特定的服務、品項,會更有可能在共享平台上成功:「使用者在感知該服務/產品價值的時候,對不一樣的商品型態,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。像是以時間性服務(Time-based Services)作為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企業,它的商譽(Reputation)、地域性(Location),都會是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。」

「具體的建議,是盡量不要一窩蜂地跟隨潮流,而是要重新反思,你真正想提供的服務、產品是什麼。」林怡伶老師提及,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並不能一味地依靠模仿,而是需要找出自己獨特的價值在於何處:「對投入實務界領域的人來說,他們必須先思考清楚,自己提供的服務、產品擁有什麼樣的屬性,這樣才能對症下藥,也才能讓消費者真正地感受到服務的價值。」

「在這個研究中,我也得到了一些延伸的想法,像是以我目前在做的推薦系統來說,我便想藉由深入研究使用者的資訊分享行為,讓推薦系統能夠處理更加及時的資訊,並使推薦變得更加精準。」林怡伶老師以自己正在執行的研究計畫出發,說明對於使用者和共享資訊機制的相關探討,便會是她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。

而在最後,林怡伶老師也進一步解釋,過往在設計資訊系統的時候,可能都會單純從系統的效能,來判斷系統設計是否具有良好的架構,但是與使用者互動的相關研究,其實,也同樣可能是擁有關鍵影響的重要環節。

【政大商業評論】高階主管股票選擇權、現金持有與併購決策
政大商學院 |  商學院職涯發展與媒合平台 |  OSAAS 粉絲團

政大商學院學生事務與校友服務辦公室

政大商人報每週五發布本院各項訊息,提供校內外人士參閱,歡迎師生多加利用。

版權歸發行者所有,未經確認授權,嚴禁轉貼節錄。

加OSAAS為LINE好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