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院全人講座「健康體位 × 代謝症候群防治 × 現代減重方式」

文/李翊瑄

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於10月29日舉辦「健康體位 × 代謝症候群防治 × 現代減重方式」講座,邀請妍蒔美學診所-陳彥輔醫師主講,帶領同學認識健康體位與現代減重方法,並從預防醫學的角度解析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的關係,最後分享專業的健康管理建議。

陳醫師首先介紹判斷健康體位的標準,分別有BMI(身體質量指數)、體脂率及腰圍和腰臀比。雖然各項指標皆有標準範圍,但陳醫師指出,健康體位需綜合考量,如許多人因運動或肌肉量高而BMI偏高,但並不代表肥胖;體脂率也因測量儀器不同,可能產生較大誤差。

陳醫師引用國健署統計,表示台灣過重與肥胖比例已上升至45.9%,可能原因有飲食型態改變、久坐少動與遺傳因素,尤其高糖飲品與精緻澱粉的攝取,讓代謝疾病風險持續上升。他進一步說明,「代謝症候群」是一組與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的危險因子集合,包括腰圍過大、血壓上升、空腹血糖過高與高密度膽固醇過低等指標。

陳醫師也提到,肥胖不僅影響外觀,還會造成脂肪變多,「胰島素阻抗」,換句話說,就是身體對胰島素反應變差,導致血糖不易被利用、進而引發糖尿病。不僅如此,肥胖更與心血管疾病、睡眠呼吸中止症、不孕症甚至憂鬱症有關。他提醒,體重管理應兼顧身體與心理層面,避免陷入壓力性飲食的惡性循環。

面對常見的減重迷思,陳醫師強調,減重只有「原則」,成功的關鍵也不在極端節食、只攝取單一營養素或高強度運動,而是長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像是吃飯放慢速度、增加蔬菜比例、減少糖分攝取。他也提到,單純運動的效果有限,運動目的應是增加肌肉量和基礎代謝,讓減重過程更順利。

針對近年熱門的「瘦瘦針」(GLP-1 類似物),陳醫師說明療程須審慎評估。該藥物的確能抑制食慾、延緩胃排空,有助部分個案減重,但必須在醫師評估與監測下使用,若停藥後仍未調整原本飲食習慣,容易出現副作用與復胖。他強調,健康減重不能只靠藥物,還要從飲食、運動與心理壓力等面向同步調整。

陳彥甫醫師最後以「沒有不會復胖的方法,只有無法養成的習慣。」作結,鼓勵在場的大家優先調整日常選擇,從規律作息、均衡飲食與適度運動做起,培養可持續的生活型態,才能真正維持理想體位與身心健康。